(營口之窗“生活隨筆”)候鳥·浮萍·母語·鄉音
因無法割舍對下代和下下代的疼惜,有那么一群人不遠萬里從太平洋的東岸飛到西岸。又因不能忘懷的家國恩情,半年期限后這群人中的大多數又以同樣的線路折返,飛回日思夜想的老巢。空巢西去,柔腸百轉只因身為父母。噙淚東歸,五臟六腑皆藏華夏情愫。如此飛來飛去狀如候鳥,不為覓食不為求生,只為曾是自己羽翼下的雛鳥牽腸掛肚。
當候鳥們斂羽落地,開始了在異國他鄉寄居兒女檐下的暫棲,又變成了無根無系的浮萍狀態,沉不下水、上不得岸。西雅圖確是一個得天獨厚的絕佳之地:湖水煙波浩渺,山巒雪松疊翠,天空湛藍如洗,建筑風格典雅。然梁園再好,亦非我們久留之地,既融入不了異族的主流社會,也無處發揮自身具備的諸多特長。但是這一片片浮萍緊密聚集,卻形成了接天無窮碧的景觀,在陽光下熠熠生光,在風雨中抱團取暖。
生活在一個看不懂文字聽不懂語言的環境里,那文盲般的苦悶難以想象,此時母語成為我們這些去國離鄉之輩最好的仰仗和依托。母語是一個民族傳承和凝聚的核心載體,是文化認同和情感連接的紐帶。何況我們的母語是世界上最精美絕倫的語言,我們從牙牙學語起,就開始不斷地學習、領悟、漸入佳境,最終可至得心應手地下筆成文、出口成章。于是熟練地運用母語去辨識同胞、去結朋交友、去毫無障礙地暢所欲言,我們對母語的熱愛達到了頂點。
如果說普通話是標準的母語,那方言則是帶有地域特色的母語。這一生從來沒有如此的緣分和機會,在同一處同一時刻認識來自那么多地方的人,真的是天南地北、五湖四海,當發現有本省的或鄰省的朋友出現,立即會熱情地以“老鄉”呼之,頃刻間便成“他鄉遇故知”。個人認為來自閩粵桂湘鄂蜀的同胞鄉音最濃,有時你會看到一個有趣的場面,普通話的母語和方言的母語糾纏成“雞同鴨講”,只好各自翻開手機進行書面交流。
隨著祖國的實力不斷強大,中國文化逐漸被西方國家了解和尊重。外出旅游發現,華盛頓的國會大廈,紐約的帝國大廈、公共圖書館里面的介紹資料都有中文版的。西雅圖梅西廣場營業區掛著中文標識,Costco的貨架上擺著形形色色的中國商品,西雅圖最大的演出大廳每年舉辦春晚,微軟公司在大年初一舉行茶話會……我女兒居住的小區現在有三分之一是中國人家,每次見面響亮地用母語打個招呼,別提有多爽了!
我們的兒女有的已在美國工作、生活多年,但至今他們還在講:如果要細致地表達一些復雜的意見,還是用母語說得更明白。我們的孫輩們出生在美國,典型的黃皮香蕉,但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,從小把中文納入計劃。我的大外孫、外孫女學游泳在中國教練組建的“龍隊”,學畫畫請中國老師上網課,在學校選修英文以外的語言,首先選中文,朋友間按照孩子的生肖定期組織聚會(大外孫屬猴,已堅持活動20年)等等。
供稿作者:江若湘(營口人)
原創發布:營口之窗官網
更多信息,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、視頻號:營網天下
版權聲明:營口之窗所有內容,轉載須注明來源,禁止截取改編使用。
上一篇:今日夏至,吃啥?AI 回答!
下一篇:最后一頁